2023年北京高考招生資訊|“醫學+X”等新興學科專業人才培養

北京高考招生資訊
2023/4/7
教育部在近日印發的《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中提到“大力推進醫科與理科、工科、文科等學科深度交叉融合,培育“醫學+X”“X+醫學”等新興學科專業”。高校新醫科建設一直是國家近年支持的重點,部分高校也在新醫科人才培養上做出了不同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醫學+x”模式。
醫學類專業作為近年深受考生和家長熱捧的報考選擇之一,“醫學+x”對它產生了哪些影響?有哪些高校采取了“醫學+x”模式?考生報考要注意什么?一起來了解下~
“醫學+X”到底是什么?
多學科交叉融合
為高校新醫科建設帶來無限可能
現代醫學的蓬勃發展與理科、工科、文科等學科發展和相關技術進步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醫學學科與其他學科的深度融合,為新醫科建設、醫科人才培養模式創新以及人才發展領域方面帶來了無限可能。
近年來,部分高校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紛紛在新醫科人才培養上做出了不同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醫學+x”模式:
廣東醫科大學日前表示學校今年會以推進“新醫科”戰略升級為牽引,以“學科交叉、醫工融合”為抓手,加速推進新醫科建設與醫學教育創新發展。學校目前推動醫科與工科、理科等多學科的交叉融合,實現素質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有機結合,設置創新與個性發展平臺專業選修課程模塊,開設學科交叉課程、高挑戰度課程、高難度科研實踐項目等,開拓學生視野,優化知識結構,創新思維方式,為學生自主學習和個性發展提供更大的選擇空間。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早在2002年就開始探索臨床醫學專業“4年理工科+4年醫科”培養模式,即從高水平綜合性大學具有推免資格的非醫學相關專業應屆本科畢業生中,擇優選拔學生攻讀臨床醫學博士。這些學生在開學前完成指定的醫學預科課程的線上學習后,再經過4年臨床醫學教育,獲得臨床醫學博士專業學位!4+4”模式旨在培養具備扎實自然科學或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基礎和臨床醫學知識,具備醫學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綜合素質高的復合型卓越醫學創新人才。醫學院結合學校在生物材料、人工智能及轉化醫學等領域的學科優勢,開設“生物材料學”“大數據分析”“醫學成像技術及應用”和“醫用機器人技術”等醫工交叉課程,由醫學院和校本部理工科學院教師合作開展教學。在科研能力培養方面,醫學院進一步推進以學科、專業協同融合為重點的創新訓練活動,在“4+4”學生創新訓練計劃中設立“醫+X交叉學科項目”,遵循“興趣驅動、自主實踐、重在過程”原則,培養厚基礎、強實踐,具有完善知識結構、廣闊交叉學科視野、“整體健康”觀念與“人類健康命運共同體”意識的高層次、復合型卓越醫學創新人才。比如,生物醫學科學專業實行“一對一導師制”,采取“4+4”或“4+5”本博培養模式,即本科學制四年,博士學制四年或五年。本科畢業后學習成績優異的畢業生,經選拔可進入博士生“致遠榮譽計劃”繼續深造。在教育部第二屆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提問與猜想”活動中,該專業(致遠榮譽計劃)2019級學生樊繼綱提出的“開發端到端AI加速變構藥物設計方法學”在全國競爭中摘得特等獎。他從大一開始便接觸前沿科研領域,并從大二進入實驗室,在研究員指導下開展變構藥物設計的方法學研究。憑借醫學院與致遠學院提供的優質交叉研究平臺,他還自主申報了“致遠未來學者項目”等多個本科生科研項目,并參與國際頂尖實驗室的科研實習項目。
早在首輪“雙一流”建設中,北京大學就將“臨床醫學+X”作為兩大戰略性重大交叉學科布局之一。2022年3月,學校醫學部召開北大醫學國際頂尖學科(方向)發展研討會,設立跨學科聯合研究專項,大力推進醫-工、醫-信、醫-生、醫-化等多學科領域的交叉融合,促進了醫學部與理學部、信息與工程科學部、跨學科類三大學部中的多家單位開展交叉融合。從2022年起,學校探索實施醫學創新交叉博士研究生招生項目,設立“基礎臨床轉化博士生”,藥學“4+X本博融通”等交叉學科專項招生項目,構建跨學科人才培養體系。學校同時積極促進新醫科與理工文等學科的深度融合,加強以臨床問題為導向的科技創新,擴展醫學學科外延,以“臨床醫學+X”建設帶動更廣范圍的“醫學+X”。
來自浙大“醫+X”項目培養的博士生鐘丹妮,以“生物材料和轉化醫學”為主要研究方向。在交叉學科培養過程中,導師組根據她的學科背景,通過“結對子”的方式,廣泛開展醫學、化學、材料、藥學等的跨學科課題合作與交流,使其對重大科研問題的認識更加全面、深入、多元。而所謂的“醫+X”路徑,是以醫學本科為基礎招收“醫學+”碩博連讀生,依托國內醫學領域唯一的國家試點學院和國家級協同創新中心、臨床醫學類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10個國家級交叉創新基地,率先試行多學科融合的碩博貫通培養,交叉領域涵蓋生物醫學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材料學、心理學等學科,構建“交叉學科+交叉項目+交叉導師+交叉教學+交叉互學”五交叉實踐體系,通過個性化指導和創新性實踐,形成聚健康需求、凝科學問題、強協同攻關的醫學科學家培養模式。
“醫學+X”緣何被推廣?
學科交叉匯聚、跨領域創新
成為新醫科建設趨勢
新醫科建設是教育強國、健康中國戰略的題中要義。當前,學科交叉匯聚和跨領域創新逐漸成為醫學發展的重大趨勢,新醫科建設正積極呼喚復合型拔尖創新醫學人才。
國務院辦公廳早在2020年發布《關于加快醫學教育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中就提出,我國醫學教育近年來蓬勃發展,為衛生健康事業輸送了大批高素質醫學人才。到2025年,醫科與多學科深度交叉融合、高水平的醫學人才培養體系基本建立,培養質量進一步提升。到2030年,建成具有中國特色、更高水平的醫學人才培養體系,醫學科研創新能力顯著提高,服務衛生健康事業的能力顯著增強。在醫學人才培養上,要健全以職業需求為導向的人才培養體系,設置交叉學科,促進醫工、醫理、醫文學科交叉融合。推進“醫學+X”多學科背景的復合型創新拔尖人才培養;深化基礎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在國務院相關文件發布后,上海、江蘇、河北等地也在近年紛紛發布醫學教育創新發展的方案,支持本地相關高校開展“醫學+X”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復合型創新拔尖人才培養。諸多高校抓住“醫學+x”的發展機遇新建醫學院,或是與當地醫院共建大學附屬醫院共謀發展,如去年底新建的中山大學醫學部。
報考要注意什么?
選考科目、身體要求要看清
近幾年,醫學類專業因發展前景好,受到很多考生和家長的關注。目前,全國設有醫學類本科專業的高校不勝枚舉。報考時,考生除了可以選擇傳統意義上的醫學類大學,還可以選擇綜合性大學。比如2022年在京招收醫學類專業高校有海軍軍醫大學、陸軍軍醫大學、空軍軍醫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醫學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華北理工大學、復旦大學醫學院、首都醫科大學、北京中醫藥大學、天津醫科大學等。
醫學類本科專業包括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口腔醫學、預防醫學等,由于不同高校人才培養特色不一,對考生報考要求也會有所不同,考生要仔細研讀欲報考院校當年的招生錄取要求。
在選考科目上,一些高校醫學類本科專業對考生選考專業要求有所差異,如:2022年在京招醫科類專業的院校中,有的要求必選化學+生物,有的要求必選物理+化學,有的要求物理/化學/生物任選一門等。日前,教育部印發《普通高校本科招生專業選考科目要求指引(通用版)》,對高考選考科目進行了優化調整,強化了相關專業對高中學習物理、化學科目的基礎性要求。從2024年開始,高校絕大多數“理工農醫”類專業均要求中學階段必選物理、化學兩門科目。
從醫學人才培養和就業的特殊要求考慮,在身體條件上,醫學類專業對考生的身體條件也會有要求。如首都醫科大學去年在本科招生章程中提到,學校在執行《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體檢工作指導意見》(教學〔2003〕3號)和《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學生入學身體檢查取消乙肝項目檢測有關問題的通知》(教育廳〔2010〕2號)的前提下,再次強調對考生身體狀況的特殊要求,并做補充說明。各專業對考生視力的要求是眼睛的近視矯正視力不低于4.8,各眼矯正視力鏡片度數不超過800度,無色盲、色弱,無斜視、弱視;各專業對考生聽力的要求是雙耳聽力范圍均不低于3米;各專業對于嗅覺遲鈍、口吃者不予錄;口腔醫學專業不招收左利(即左撇子)的考生;肝功能異常者報考醫學類專業不予錄;考慮到醫療衛生服務的特殊性,學校明確提出,不鼓勵軀干或肢體殘疾考生報考我校醫學類專業,否則將無法完成學業。因此,考生填報志愿時要結合《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體檢工作指導意見》,了解高校醫學類專業對考生的報考要求,填報志愿。
此外,新醫科建設背景下,如果考生想要報考采取“醫學+X”培養模式的相關專業,高校大多要求考生具有深厚的數理化功底和現代生命科學知識,又融會貫通醫學知識,具備遠大理想、高尚情操、創新思維、全球視野。想要了解欲報考高校的醫學類專業是否采取“醫學+X”人才培養模式,考生可直接咨詢欲報考高校。
注:2023年在京招生院校和專業請以北京教育考試院最新公布為準。
來源:北京考試報
官網發布緩存圖:
官網發布及后續更新地址,請點擊“閱讀原文”瀏覽!